凯发一触即发官方网站
SERVICE PHONE
15656183462SERVICE PHONE
15656183462发布时间:2025-11-09 03:13:28 点击量:
很显然,从70年代以后,各国空空导弹得到了飞速发展,不再是实际效能比不上机炮的鸡肋武器。而国产空空导弹的研制始终磕磕绊绊,性能确实有限。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我国与西方的关系明显改善,国产空空导弹的发展随之进入到第二阶段。
这期间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多款先进红外空空导弹,遂首先对霹雳-5乙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最终诞生了包括霹雳-5E、霹雳-5EⅡ、霹雳-5DEⅡ等多款出口型号,并成功随强-5、歼-7、“枭龙”对外出口,成为国产空空导弹中发展时间最长、出口范围最广的一款。霹雳6则是中国接触西方先进空空导弹后,尝试独立攻克锑化铟红外引导头、全向攻击能力、激光近炸引信三大难关的先进型号,但远远超出了当时国内技术能力,最终黯然下马。
而由中国航空工业部所属株洲航空发动机厂研制的霹雳-7,干脆对购买的法国R.550“魔术”红外近距格斗弹进行逆向仿制。其采用了双鸭式舵面和尾部大面积弹翼的气动布局,保证了导弹的机动性和近距格斗灵活性。但当时中国显然无法仿制先进的氦气致冷锑化铟红外导引头,导致原型弹性能极不稳定,远未达到装备部队的要求,最终只能成为一款专用于出口的型号。
1973年的亚洲大陆的另外一端,在“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装备的AIM-9D/G“响尾蛇”和“谢夫里”导弹,在性能上已被阿拉伯国家装备的苏联R-13M导弹部分超越,尤其在格斗机动性上不占优势。于是具备超强机动性和大离轴角发射能力的“怪蛇-3”在1978年进入以军服役。
其气动布局为格斗而生,导弹重心之前设有大面积的鸭式舵面,后部是翼尖装有横滚稳定陀螺舵的四个大后掠平行四边形尾部弹翼,固体火箭发动机要向后延长一段,其机动过载达到惊人的40G以上,远超AIM-9L的约30G。导引头采用氮气致冷的锑化铟探测器,相比早期“响尾蛇”的硫化铅探测器,其灵敏度更高,探测波段覆盖3-5微米,不仅能追踪飞机发动机的尾喷口,还能有效探测到机体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气动热,实现了全向攻击。“怪蛇-3”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并具备较强的抗红外干扰能力,能够有效识别和滤除当时常见的红外诱饵弹。主动激光近炸引信是“怪蛇-3”的又一绝技。四束激光组成的“激光栅”被目标遮挡时引爆战斗部,配备11公斤的高能破片战斗部,确保了一击必杀的威力。通过与以色列自主开发的 “SMB-1”头盔指示器配合,飞行员只需转动头部看向目标,即可将导引头指向目标大致方向,导引头随后便能快速截获并锁定,极大地压缩了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的“杀伤链”时间。
“怪蛇-3”的威名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特别是贝卡谷地空战中达到顶峰。在6月9日的空战中,以色列空军F-15和F-16战机,在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支援下,首次实战使用“怪蛇-3”导弹,创造了单日击落叙利亚50架战机的惊人战绩。叙利亚飞行员惊恐地发现,无论他们如何机动,甚至发射红外诱饵弹,都无法摆脱以色列导弹的追杀。此战,“怪蛇-3”的实战命中率据信高达80%以上,一举奠定了其世界顶尖格斗弹的地位。
中国在考察了“怪蛇-3”的卓越性能后决定引进。1983年,中以签署合同,以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1500枚导弹并引进全套生产技术,这就是著名的 “八号工程”。
对中国而言,引进“怪蛇-3”的意义远超获得一型导弹本身:中国直接从相对落后的霹雳-2技术,一步跨入了世界第三代格斗弹的先进水平。这也是中国首次完整地、系统地引进一型西方先进导弹的全套研发、生产、测试和质量管理体系,是中国空空导弹发展从仿制苏联体系转向消化吸收西方体系的转折点。以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为核心的中国团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现代军工项目的管理理念和系统工程方法。这为后续霹雳-10等完全自主设计的先进导弹的诞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21世纪之后,霹雳-8成功搭载于歼-8、歼-10上,甚至之后诞生的歼-11B、歼-15,也都一直将霹雳-8及后续改进型号作为最可靠的近距格斗弹药。
不过,由于霹雳-8是在以色列提供的技术上发展而来,其出口时不免存在许多掣肘,尤其是我国空军装备的传统出口市场,有许多都是中东国家。因此,我国为了确保技术自主和能力建设,由董秉印和金先仲先后担任总设计师,梁晓庚任副总设计师,在已有霹雳-5技术基础上,吸收“怪蛇-3”技术,并行启动了自主设计的、承上启下的霹雳-9项目,甚至还发展出地空导弹衍生型号。
显然,第三代格斗弹的登场是划时代的。它直接催生了“全向攻击”和“发射后不管”的空战新纪元。除了贝卡谷地空战,1982年马岛战争中,美国紧急向英国提供新生产的AIM-9L导弹,英军发射了27枚“响尾蛇”,据确认击落了17架甚至可能高达24架阿根廷的“幻影3”和“天鹰”攻击机,命中率高达80%以上。阿根廷的战机即使与英国战机迎头对飞,也可能被瞬间锁定并击落。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AIM-9M第三代格斗弹的优势已被视为理所当然,面对当时先进的米格25、米格23以及米格29,命中率为50%,而AIM-7M麻雀则拉开了规模化超视距空战的序幕,不过命中率仅有25.8%。
苏联的R-73“弓箭手”自1984年服役以来虽然少有大规模实战机会,但其远超第三代格斗弹的威力通过一个事件得到了震撼性证实。1990年代德国统一后,前东德空军的米格-29与西德的F-16等战机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对抗演习。装备了R-73和头盔瞄准具的米格-29,在视距内格斗中取得了对西方战机的压倒性胜利,远比他们之前预测的还要强悍得多。西方飞行员吃惊的发现,米格-29飞行员只需“转头”就能锁定并“击落”他们,而他们当时装备的AIM-9M就显得极其平庸,还需要艰难地绕到机尾才能锁定。这次“震撼教育” 让美国空军如梦初醒,才紧急加速了其 JHMCS“联合头盔提示系统” 和AIM-9X导弹的研发进程,但已比苏联晚了十年以上。
我们知道,R-73第一次在空空格斗弹上使用推力矢量控制,其工作时间约5秒,能使得1.5马赫左右的最大转弯速度达到60度/秒。R-73还通过独特的“鸭式舵+旋转弹翼”主体布局提供强大的基本控制能力,再辅以头部风标、边条翼一系列精细的气动措施来扩展性能边界,最终与头盔瞄准具结合,实现无与伦比的近距格斗效能。其离轴发射能力为±45度,而AIM-9L的离轴角仅为±25度。而且其最大射程为40公里,远超美国AIM-9L的18公里射程。
R-73的头盔瞄准具本质上是一个高精度的头部位置测量器,通过安装在座舱内的光学传感器追踪飞行员头盔上的红外发光二极管,计算出飞行员视线的角度。之后,头盔瞄准具会将飞行员的视线角度数据传给火控计算机,计算机随即驱动导弹的导引头指向那个大致的方向。一旦导引头在其宽阔的视野内捕获到目标热源,即可锁定并发射。苏联用一套精度足够、可靠性高、成本可控的“头盔-计算机-导引头”联动系统,完美地解决了近距格斗弹“指哪打哪”的工程问题。这是苏联基于明确战术需求,采用简洁高效的工程路径,实现重点技术突破的经典案例。
而在电子设备占优的美国,反而在这一领域落后。美国一开始就想一步到位,研发更复杂、更强大的头盔显示器。其不仅要求能指示目标,还希望在飞行员眼前投射飞行数据、雷达信息等。其技术难度、复杂度和成本远高于苏联简单的头盔瞄准具。在微电子和显示技术尚未成熟的1980年代,研发进程必然缓慢。
1990年代-21世纪初期,中国陆续从俄罗斯进口苏27、苏30系列战机,战机整合了 “苏拉”头盔瞄准具,也批量进口了大量的R-73系列格斗弹。该型导弹的实际作战能力远超当时我空军的当家主力霹雳5乙,也优于以色列血统的霹雳8,撑起了彼时中国天空的安宁。(待续)
微信扫一扫
